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 正文

人工智能进军医疗:突破、误差与希望

  • 生活
  • 2025-01-25 07:06:08
  • 20

咳嗽,这一看似平常的生理反应,往往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健康谜题。不同的咳嗽声音,可能代表着不同呼吸系统疾病的警报。

最近,美国谷歌公司的科研人员正尝试用人工智能来破解这一谜题。他们开发了一个突破性系统,通过分析咳嗽的声音波纹,能够揭示出潜在的健康状况,甚至预测如新冠、结核病等严重疾病的存在。

精准声音诊断的前景

我与一位呼吸科医生朋友深入讨论了这一新闻,她对这则新闻作了进一步的详细解释。她认为,这项技术的突破,揭示了利用声音进行疾病筛查的巨大潜力。作为一种无需侵入的生物标记物,通过声音诊断,不仅能减轻传统检查方法对患者的身体负担,还大幅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可达性和可负担性。这预示着一种全新的、低风险且成本低廉的疾病检测方法正在诞生,可能会彻底改变我们现有的医疗体系。

更令她兴奋的是,谷歌这次采用了一个基于“自我监督学习”的人工智能模型,这与传统依赖大量标记数据的训练方式截然不同。研究团队从YouTube(优兔)等流媒体平台上公开的音频中提取了超过3亿个声音片段,包括咳嗽、呼吸、清喉等声音,并用这些数据训练人工智能模型,使其能识别出潜在的呼吸健康问题。

这一创新意味着,咳嗽不再仅仅是身体发出的警报信号,它已成为人工智能可以分析和利用的关键数据点,可以为你的健康提供精准的判断。

人工智能拯救“癌王”胰腺癌的希望

在医学领域,胰腺癌被誉为“癌王”,因为它的早期症状极为隐匿,传统检测方法往往只能在病情晚期才被发现,而此时的治疗效果已经大打折扣。因此,早期发现胰腺癌是至关重要的。幸运的是,人工智能的最新进展,或许将改变这一现状。

最近,上海市胰腺疾病研究所联合阿里达摩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等机构,研发了一款名为PANDA的人工智能模型。该模型通过分析常规平扫CT图像,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放大并识别出肉眼难以察觉的细微病灶,从而实现高效、安全的胰腺癌早期筛查。

这一技术已在超过50万人的筛查中应用,并在2万多个真实临床案例中成功发现了31例漏诊的早期病变,其中2名早期胰腺癌患者已经成功完成手术并治愈。

目前,达摩院正在对PANDA模型的训练策略进行进一步创新,以期提升其在大规模胰腺癌筛查中的效率和安全性。未来,PANDA模型有望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胰腺癌早筛工具,普及至医院和体检中心。同时,研究团队还计划与全球多家顶尖医疗机构合作,将这一技术扩展至食管癌、肺癌、乳腺癌、肝癌、胃癌和结直肠癌等高发癌症的筛查。

国际一流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对此的评论指出,人工智能与图像识别相结合的癌症筛查技术,正迎来一个黄金时代。

重塑抑郁症诊断与治疗的未来

在癌症的早期诊断中,AI的图像识别能力帮助医生发现那些肉眼难以察觉的微小病变,而在精神健康诊断上,AI则通过对大脑功能的深入解析和生理数据的监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为此在抑郁症的诊断中,人工智能也正变得越来越有用。与传统的依赖自我报告和医生观察的方法不同,人工智能,尤其是机器学习技术,通过模仿人类的学习、推理和自我修正行为,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抑郁症会对大脑的特定区域产生影响,而人工智能在结合大脑影像技术方面,特别是MRI扫描图像的应用中,展现了巨大的潜力。一项研究显示,人工智能在抑郁症诊断中的表现已经超越传统医生,其准确度更高。通过分析MRI图像,人工智能不仅能够识别抑郁症的存在,还能深入解析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将诊断准确率进一步提升至93%。这一突破性进展为医学影像分析开辟了新路径,也让抑郁症的早期识别成为现实。

除了影像学技术,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也在成为新的辅助工具。这些设备通过监测心率、睡眠模式等生理数据,能够在80%的情况下预测抑郁症。它们为那些无法直接表达自己情感的患者提供了新的诊断途径。然而,如何确保检测的准确性,并降低不同人群间的偏差,仍然是未来技术面临的挑战。

另一个令人兴奋的领域是社交媒体分析。人工智能通过分析社交媒体上的语言、情感波动,甚至表情符号,能够捕捉到抑郁症的早期迹象。这一技术的出现,让抑郁症的预测不仅仅局限于医疗环境,也突破了传统诊断方式的限制。

更进一步,人工智能还被用于预测抗抑郁药物的反应。通过分析患者的健康记录,人工智能能够预测患者是否能从特定药物中获益,为个性化治疗提供数据支持。

人工智能对抑郁症诊断与治疗的深远影响,预示着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未来。无论是通过解码大脑的复杂性,还是借助可穿戴技术和社交媒体的洞察力,人工智能的应用将为精神健康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突破。这些创新技术不仅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还将极大改善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个性化水平,帮助更多的抑郁症患者早日得到有效的治疗和干预。

人工智能的未来,或许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揭开人类精神健康的面纱,赋予我们更加精确和可操作的工具,去诊断、去治疗、去理解复杂的心理世界。

人工智能在儿科诊断中的盲点:挑战与误判

虽然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取得了诸多进展,但其在某些情况下的表现仍不尽如人意。以儿科诊断为例,最近的一项研究揭示了ChatGPT在处理超过100个儿科病例时的高失败率。研究表明,ChatGPT在这些挑战中的诊断错误率超过了80%,这意味着其诊断结果与医生的判断差异极大。该研究通过对100个儿科案例的测试,要求人工智能给出一个差异性诊断和最终诊断,结果显示,大多数情况下,人工智能未能给出正确的诊断。

深入分析后发现,尽管人工智能在一些病例中能列出正确的可能性诊断,但最终的准确度却远远落后于专家医生。特别是对于儿童这样的特殊群体,疾病的表现往往与成人有所不同,人工智能模型的普适性在处理这类复杂且细腻的临床问题时暴露出严重的不足。

这项研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尽管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潜力巨大,但我们依然需要谨慎对待其应用。尤其是在涉及儿童、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时,人工智能诊断的局限性不容忽视。它仍然需要大量的验证和优化,才能真正成为医生的得力助手,而不是完全依赖的决策工具。

人工智能与医学:精准、智能,还是“聪明的盲人”?

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已经从纸上谈兵变为现实中的诊疗工具,从早期诊断到个性化治疗,人工智能确实让人们看到了医疗领域的全新未来。然而,人工智能的普及并非意味着一场完美的革命。虽然它能加速诊断、提升效率,但它也暴露出了巨大的局限性,甚至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加剧误诊的风险。

从初期的简单计算机辅助诊断,到今天能够理解医学图像、语音甚至情感的深度学习模型,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进展让人惊叹。通过高效的算法与海量数据,人工智能可以在几秒钟内做出决策,这在急救场景中至关重要。比如,早期的胰腺癌检测,基于人工智能的PANDA模型,可以从CT扫描中识别出人眼无法察觉的细微变化,这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治疗时间。然而,技术的优越性和实际应用之间,始终存在着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那就是“数据的质量”和“模型的偏差”。

无论是诊断肺癌还是识别抑郁症,人工智能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通过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可以识别复杂的模式和规律,这使它在图像分析、语音识别等领域表现出色。然而,所有的这一切,都建立在数据的基础上。问题在于,人工智能所依赖的医学数据往往存在不均衡和偏差,特别是当这些数据来源单一时,模型的表现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例如,ChatGPT在处理儿童病理学问题时的误诊率高达80%。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因为训练人工智能的医学数据主要来自成人病例,儿童的身体特征和疾病表现往往被忽略,导致人工智能难以准确地判断儿科病例。即使人工智能可以“快速学习”,但它是否能真正理解医学背后的复杂性,却是个未知数。它往往通过模式识别做出反应,而非像医生那样,依靠经验与直觉进行综合性判断。

这种局限性,提醒我们人工智能并非万能。在某些复杂病例,尤其是那些涉及病人个体差异较大的情况,人工智能的判断可能会陷入“聪明的盲人”的困境。它能提供解决方案,但也可能错失关键的细节,导致误诊或漏诊。

人工智能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医疗资源短缺、医生能力不足等问题,但它的普及与发展,也必然伴随着伦理和法律的挑战。尤其是在医疗诊断领域,人工智能的“黑箱”特性令人担忧。即便是最先进的人工智能系统,其决策过程依然无法完全透明,这让患者和医生难以理解其背后的逻辑。

我们有理由对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未来充满期待。但同时,也应保持理性与审慎。人工智能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医生的角色会被取代。事实上,人工智能更像是医生的“智能助手”,帮助医生更高效地作出判断。未来的医疗体系,可能会是“人类智慧”和“人工智能”并行发展的局面。

人工智能能够处理复杂的数据和信息,提供精准的早期诊断支持;而医生则能够从整体上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结合临床经验和医学直觉,做出最终的诊疗决策。这种“合作模式”能够最大化地发挥两者的优势,使医疗过程更加精准与高效。

此外,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也可以期待人工智能与个性化医疗的结合。未来的人工智能,可能不仅仅是单纯的诊断工具,它将深入分析患者的遗传数据、生活习惯以及环境因素,为每个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通过人工智能的计算能力,疾病的预测和治疗可以变得更加个性化、科学化。

正如伽利略所言,“科学的唯一目的是减轻人类生存的苦难,科学家应为大多数人着想”。这不仅是一句简单的告诫,更是对人工智能与医学深度融合的深刻指引。人工智能的加入,不是为了替代人类,而是人类智慧和技术共同提升健康福祉的双向旅程。人工智能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与医生并肩作战的伙伴,它将帮助我们编织出一张精准、个性化且充满温度的医疗之网,最终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在科技与人文的交融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健康之歌。

(作者胡逸为大数据工作者,著有《未来可期:与人工智能同行》一书)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