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 图
最近,王家卫导演的《花样年华》时隔25年再度登上大银幕。本以为这只是专属于小部分影迷的“狂欢”和“情怀”,没想到连日来,朋友圈里的电影观后感却结结实实地刷了屏。在这个流媒体如此发达,微短剧铺天盖地,新型娱乐产品层出不穷的时代,慢节奏的《花样年华》为何还能让观众念念不忘?
有意思的是,朋友圈里对影片的看法并非一边倒的赞誉和追捧。有人说自己终于“看懂”了爱情,也有人感到愈加困惑。对导演在重映版中添加的彩蛋,朋友们同样褒贬不一。但有一点却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在微短剧当道的今天,欣赏这样一部电影的感受是特殊的。
这里并没有比较电影和微短剧,并且断言孰优孰劣的意思——许多喜欢文艺电影的朋友,也很喜欢在茶余饭后刷一刷短剧,放空一下大脑。
不过,确实能从朋友圈的分享里看出属于《花样年华》的细腻和深刻。从每一帧画面、每一句台词里,每一位观众都可以得出不一样的解读。那句“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走”之所以会让大家感到“意难平”,就因为一部好电影的文本常常不是封闭而是开放的,每个人都可以结合自身的人生经验,填充、补完那些创作者刻意留下的缝隙。
都说当下人们最渴求的是情绪价值,但过度单一化的“爽感”其实并不能完全满足一个人的情感需求。很多观众表面上谈的是《花样年华》,实际上却是在谈不同年龄段观看该片的不同感受,把自己代入了电影人物的命运,从他们的曲折故事中反观自身,进而言之,其实想要表达的是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这也正是电影的价值所在。很难想象,一部一门心思追逐热点话题、迎合流行趋势的文艺作品,能够在25年后还会被这么多观众惦记。尽管对王家卫拍电影费时太长的吐槽从未间断,但平心而论,没有对电影的认真、对艺术的热爱,甚至是对细节的执着,也就不可能有优秀作品的问世。这个道理,也适用于五年磨一剑,终于惊艳世人的《哪吒2》。
去年,《灌篮高手》《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重映,都曾在市场上掀起过一股观影热潮。尤其是后者,依照曾经的上映顺序,每个周末让一部电影进入院线,让影迷有了“过节”的感觉。这当然说明了经典IP的魅力,但想一想,如果不是作品本身的艺术质量足够过硬,又怎么可能在人们心中树立起IP的形象,在观众心中留下难忘的“情怀”?
重映正成为近年来电影市场的新现象,也成为很多观众走进影院重温经典的新选择。这或许也能带来一个启示:时间是最好的检验者,坚守长期主义,以打造经典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部作品,市场和观众就不会辜负每一位创作者、从业者。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