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GuDuo骨朵编辑部 骨朵网络影视
文|布菲
剧集市场正在解构中建立新秩序。
短剧的崛起对长剧构成了不可忽视的冲击,加剧长剧集用户流失。另一方面,短剧的入侵也促进了剧集市场的变革,促使长剧集从业者们更积极地寻求内容创新、用户洞察、剧集制作等方面的全面升级,与此同时,好故事依旧是不变的追求与突围的重点,内容创新始终是撬动市场的根本。
近日,骨朵发起了「剧集新坐标」系列专题,与多位资深创作人、剧集公司的掌舵者进行了对话,从他们近年来制作出品的优质剧集出发,聊一聊他们的创作心得、市场洞察和行业表达,以及面对短剧的冲击,长剧创作者应该如何应对?短剧的出现为长剧带来了哪些新的内容借鉴方向?剧集产业的新风向在何处?
「剧集新坐标」第一期对话者是欢娱影视创始人、编剧、制片人于正。
一个公认的事情是,于正总能制造出爆款剧集。
从清宫题材剧集《宫》系列、大女主升职记《陆贞传奇》、爽剧元素点满的《延禧攻略》,再到去年开长剧短剧化先河的《墨雨云间》……人们总结他的成功,总是归功于: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对观众喜好的深刻理解等等,更值得注意的或许是他对新元素新面孔新鲜感的追求,这一趋势近年来尤其明显。
于正在《墨雨云间》里探索出的长短剧融合的方向,在近期收官的古装群像轻喜剧《五福临门》里进一步延伸,并以长剧班底进军短剧领域开拍了《吉天照》;他多方面挖掘新演员、新编剧、新导演,在故事和视听层面给观众新鲜感,给影视圈注入新鲜血液,也满足自己做新东西的野心,保持创作热情,他享受创作,将自己的创作过程归结为“玩”。
在欢娱影视公司,骨朵对话了于正,听他聊自己如何探索新的剧集内容和发展方向,在瞬息万变的剧集市场中,努力与观众保持同频。
要给内娱上新人
“做《五福临门》的初衷,是我觉得现在的内娱缺少新人,我很想通过一个好故事,把一些好的新人带给观众。”作为群像戏的《五福临门》一口气给观众端上了五对CP,五对男女主演,且完全跳出了内娱“换乘恋爱”的魔咒,带给观众新鲜感。
剧里知名度最高的卢昱晓王星越都才走红不久,还有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面孔,比如演五娘的黄杨钿甜是童星出身的05后小花,出演时不过十七岁;四娘的扮演者柯颖此前的作品以短剧为主,于正一直致力于让观众看到更多的新人演员。
于正也非常重视挖掘出演员们的另一面。“演完了《墨雨云间》的沈玉容后,我很希望梁永棋能够演一个角色,能让他的外冷内热的气质发挥出来,‘甜甜甜又冰冰冰’,所以就有了《五福临门》里的沈慧照。”
在于正看来,近年来一部影视剧能否爆出来,演员们能否捧出来,除了剧情制作等硬性条件外,有没有CP感也是重中之重。CP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演员自身的外形条件,“很多人可能演的很好,但是不具备CP感,也会让观众没有看下去的欲望。”因此他非常重视选角,一定要选到自己满意的脸,要选到特质和角色底色相匹配的演员,而不是单纯的看谁红、谁流量大就用谁。
他并不担心演员会是只有脸没有演技的“花瓶”。从《墨雨云间》开始,于正全方位在剧组启用了迈斯纳表演法,主演们要提前很久就进组,直到习惯“在生活中是角色,在角色中生活”,在反复练习中不断和角色磨合到最佳状态,真到了要演的时候会自然到忘记镜头的存在。“《墨雨云间》杨超越就开头客串,人家也专门拿出了一个礼拜来做表演训练,播出后她那个角色也是好评如潮,在我的剧里没有不会演戏的演员。”
在这个反复训练的过程里,演员们有了大量相处的时间,CP感也自然而然地被培养了出来。《墨雨云间》主副CP都爆火出圈,《五福临门》的几对CP也都圈粉无数,便得益于这种模式。
坚持让演员们提前很久进组做表演训练,无疑会使得码到大演员的难度变大,但也给了愿意配合的新人们更多出头机会,除了上文提到的让短剧女主参演自家长剧外,欢娱近年来也签了一些新人,比如有短剧背景的刘擎、滕泽文等,除了参演了自家精品短剧《吉天照》外,他们还要进组欢娱的2025年度大戏《玉茗茶骨》,出演重要角色。
于正很看好他们,他认为很多短剧演员的颜值并不逊色于长剧演员,演技也被短剧训练出了一种瞬间抓住观众眼球的准确感,“短剧演员在我这里不会有鄙视链,只会有他们应有的机会。”
探索长短剧共生新模式
去年6月《墨雨云间》成为爆款黑马,年末由短剧导演曾庆杰执导的《九重紫》又火了,短剧模式入长剧的可行性再次被验证。“长剧短剧化一种是剧本短剧化,一种是拍摄手法短剧化,像《墨雨云间》从剧本就开始短剧化,《九重紫》是更偏重用短剧手法来拍摄长剧,两者都能让情绪带动叙事,这是成功的关键。”
《五福临门》则是《墨雨云间》后于正的又一次长剧短剧化实验,四个单元故事里前两个单元是长剧叙事,后两个单元的短剧风格更为强烈,四娘和沈慧照靠甜度爆表的感情线让观众嗑CP上头,五娘那对则是悍妻整顿纨绔丈夫和内宅的爽文模式,比起叙事更侧重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甜和爽。
作为这个赛道吃螃蟹的第一人,于正坦言,自己尝试跟短剧学习时心里也是没底的。“短剧化的长剧有时为了推进情绪浓度在叙事上是会跳跃的,在做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观众会不会愿意看这样情绪先行的模式?演员看到这样的剧本接戏也会有顾虑,当时大家对这种很新的讲故事方法、很新的人设不是特别接受,它需要时间来验证。”
《吉天照》则是将短剧精致化,比起长剧短剧化这对于正来说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长剧配置入主短剧可以让短剧的服化道等制作水平提上一个水准,《吉天照》的演员颜值妆造、服化道、场景搭建都相当在线,质感很突出。
同时于正也指出,长剧和短剧从演员表演到讲故事的方法节奏全都是不一样的,“第一次拍完发现长剧的东西到了短剧里就显得淡了,又立刻反复调整修改,很多东西我们都得重新学习,最后才达到了我们想要的效果。”
探索的结果是好的,但是探索的过程无异于摸着石头过河。于正坦言,“其实这些年做的几部剧都挺冒险的,但即使扑了,我也觉得ok的,为什么?太同质化的故事没有新意,总要有人去尝试给新人机会,给新的作品机会。”
要新东西,要玩得开
于正对新人、新事物的热爱不仅体现在挖掘新演员和短剧上,还有他对新编剧、新导演的培养,对AI等各种新技术新潮流、各种流行的新内容他也都密切关注,时刻保持8g网速。
欢娱影视签约编剧任亚南是知乎头部大IP《洗铅华》(《为有暗香来》原著)作者,并非编剧科班出身,如今是于正的编剧弟子,于正认为她有灵气懂故事,欠缺的只是剧作训练,果然几部作品后她作为编剧的《墨雨云间》成了爆款。他也非常重视挖掘新人导演,《墨雨云间》和《五福临门》的导演马诗歌、《玉茗茶骨》的导演张之微均来自短剧领域。
“新人都很热爱这份职业,我经常和我的编剧讨论剧本六七个小时,聊到手机都发烫,导演也是,《玉茗茶骨》很多戏导演都画好了分镜,表现手法非常好。”
和影视圈的新鲜血液交流的过程也带给了于正很多创作的热情。“前几年我进入了创作低谷,没有灵感也没有动力了,这个时候我收了亚南为徒弟,要带新人,开始恢复了一些。后来又关注到了短剧,我突然意识到可以把短剧元素融合到长剧里,这会是长剧创作的新方向,我的热情完全恢复了。”
于正对各种新技术新事物也非常踊跃尝试。《玉茗茶骨》的AI先导片是团队花了几个月做出来的,DeepSeek上线后,他也立刻花式提问,也曾经试图用它写剧本。探索后他发现AI很难取代人类,但他对新技术的热情不会消退。
为了保持对剧集市场和新内容的敏锐,市面上的大部分剧上线后于正都会点开看一两集,根据观感决定要不要继续追。他也是微博、抖音、小红书深度用户,遍阅晋江小说和番茄小说,判断市场趋势,“最红的东西最新的东西我总要看一眼,观众想看的东西不都在上面吗?我和观众没有什么距离感。”
“稍微旧一点的东西我都看不了,也做不了。”除了在长短剧融合方向做尝试,他现在对跨界题材内容更感兴趣。“我现在原创的剧本,是我自己在小说里没看过,我加的所有推书博主没推过的内容。我希望我能创作出很新的东西,题材、人设、内容我都要新的,我在仙侠里面用悬疑的手法写仙侠,用恐怖的手法来写家宅这种跨界,这样才有新东西。”
比如他的首部仙侠剧《衡门有狐-临江仙》就是一部融合了悬疑感和“夫妻的战争”的仙侠新物种。
谈到自己的创作态度,于正只总结了一个字:玩。“像玩一样做剧,要自己做的开心,我现在创作,要做自己想做的、喜欢做的,一点都勉强不了自己,也得让观众开心,要给观众和自己都提供情绪价值。
好多人说我的剧一味无脑爽,我觉得很多电视剧就复杂绕弯子,没苦硬吃。有没有想过我们的人生本来一场游戏,就是一个追求爽感的过程,关关难过关关过,没有事情是解决不了的。我就是想在我的作品里体现这一点,我要在剧里做自己,我的剧都很‘于正’,都是‘于正’的一部分。”
原标题:《于正:做剧要新,更要玩得开|剧集新坐标系列专访》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