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中国汽车制造商拥有雄厚的技术创新实力和全球领先的成本效益,但是它们的市场估值总是不如全球跨国汽车制造商。这种不相匹配的估值在智能化时代的助推下,正在被投资人重新考虑。
瑞银投资银行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主管巩旻在一场小规模媒体群访上表示,在DeepSeek对于全球资本市场的冲击之后,投资者开始跳过高频发布的销量数据,选择为中国汽车业长期发展潜力定价。
过往西方投资人士对中国汽车公司的估值并不高。中国汽车制造商目前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和电动汽车市场份额的60%以上,但仅占全球汽车制造商市值的11%和利润池的8%。
在全球汽车公司市值排行榜上,位居首位的是特斯拉。投资人将其视为一家在自动驾驶领域具备先进技术储备的科技公司而非传统汽车企业。比亚迪是市值前10排名中唯一的中国汽车制造商,它是去年中国汽车销量冠军。
在提出在10万元级别车型标配高阶智能驾驶功能后,今年比亚迪股价持续高涨,并重返万亿元市值俱乐部。这从侧面证明了智能化发展对公司股价的支撑。
巩旻向界面新闻等媒体表示,中国汽车制造商将更大力度迎接AI时代的到来,将在汽车AI开发和应用以及制造流程上有所布局。智能化方案有望成为重要的股票驱动力。
瑞银发布的行业报告指出,除了具备绝对的成本优势外,激烈的市场竞争、完善的行业生态系统以及对技术趋势的快速响应帮助中国汽车制造商走在全球创新的前沿。这种智能化领域的创新引领将帮助中国比美国更有可能诞生电动汽车时代的“丰田”。
“中国市场拥有比欧美更多的市场参与者,促使各家汽车公司进行更多的创新和成本控制;同样在产业链生态上,智能化上任何环节都有众多公司深度参与,形成供应链层面深度契合。”巩旻表示,中国车市每年上百款新车的发布,也让最新技术得到及时搭载。
针对投资者顾虑的中国汽车企业陷入价格战的泥沼和整体利润低下的现状,瑞银认为,扩大国内市场份额、产品高端化、扩张至“全球南方”、新兴市场的汽车渗透率提高以及打入发达市场都将帮助中国汽车制造商扩充潜在市场空间和长期利润池。
国内市场方面,巩旻判断,中国本土汽车公司有望借助智能化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并形成与日本汽车市场相似的格局,即本土汽车公司市场份额比例达到90%以上。
不同于日本车市由丰田、本田、日产和三菱等大型汽车集团占据主导,中国汽车市场长期由外资汽车品牌掌握话语权,直到新能源汽车改变局面。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本土品牌在乘用车市场的份额已达到60%以上。
“中国电动汽车今年以来的智能化攻势给合资燃油车带来了更大压力。”巩旻说,欧洲高端汽车品牌受到市场份额压力会比大众市场品牌来得更晚一些,但中国汽车公司崛起的趋势不会改变。
对于海外市场,巩旻表示,由于多个国家上调关税、在途库存和比较基数增加,今年中国出口增长将面临挑战。不过,受益于中国汽车品牌在南半球的渠道和品牌认知度增长,中国汽车出口增速仍将保持约10%,出口增量可达到50万辆。
2023年中国汽车公司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并在2024年实现接近600万辆的出口规模。从长远来看,瑞银预计中国汽车的全球销量可能从目前的1800万辆增长两倍多至4000 万辆。
一方面,在全球发展中国家,东南亚、中东、拉美等市场的自身规模会进一步提高,而刚刚切入的中国汽车品牌将伴随成长实现销量扩充;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中如澳大利亚、英国等没有本土汽车产业的国家,也愿意接受中国汽车品牌。
有话要说...